回首改革路 傳承測繪情
他1977年從部隊轉業至江蘇省測繪局測量二隊從事野外數據采集工作,至2015年退休,從事測繪工作近40年;他作為改革開放40年時代變遷的親歷者和見證者,為祖國建設揮灑青春和熱血,為測繪事業奉獻赤子之心。在舉國掀起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熱潮的日子里,筆者走訪了這位老測繪——宋建鄴,聽他講述他親身經歷的令人難忘的測繪故事。
初識不知測繪意 歷經磨煉成行家
“我參加工作時不太了解測繪是干什么的。那時正值改革開放,為了搞經濟、抓生產,各地的地圖需求很旺盛,但局限于當時的歷史條件,江蘇仍有很多無圖區,只有解放前的一些粗略的手繪圖稿。而且,當時我們的設備很落后,人員水平也參差不齊,所以,第一代1:1萬基礎測繪地形圖制圖幾乎是從零開始的。那時我們是4人一組,1個人觀測,1個人記步,1人選點,1人扛標尺,4人相互配合,一個小組只有一輛自行車,那一張張圖都是一步步走出來的,別說電腦了,連計算器都沒有,經常是通宵打算盤或者手寫計算來復核白天測量的點位。遇到數據誤差偏大,第二天還得補測。我和3位同事整整干了50天才完成第一幅圖。看到成果時,我很高興,很有成就感,對測繪的了解也更進了一步。”老宋說。
“我印象最深的是在鹽城大豐,為了測繪幾條溝渠中間的一個碎步點,一個老同志在田埂上來回繞了1個多小時。”老宋說,當時剛參加工作的他,真不理解為何這一個點就要耗費1個多小時。“后來,我才明白,每個碎步點都是反映地形的重要組成部分,還真是‘一個點都不能少’。”緊接著他們又遇到一條大河,需要在河對岸打一個點,當時沒有船也沒有橋,一位老同志二話不說,一只手頂著測繪儀器,一只手打水,掙扎著游到對岸,爬上岸用手抹把臉,就開始測點。徒手扛著儀器游過河流,萬一發生險情,后果不堪設想。這兩位老同志身上那種嚴謹的工作態度、吃苦耐勞的工作精神,給當時年輕的宋建鄴帶來很大震撼,他也因此對測繪這個行業充滿了敬意。
40年的測繪緣,老宋見證了改革開放40年來測繪行業的發展變遷,科技一直在進步,國家一直在快速發展,他也從一名年輕的解放軍戰士,成為一名經驗豐富的測繪人。
肩扛標尺心志堅 不懼艱險繪江淮
老宋告訴筆者,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在野外吃飯是最大的問題,那時候江蘇也遠不像現在這么發達,測繪隊員們只能自帶干糧和水,或者走到哪里就到當地老鄉家搭個伙,臨走時給老鄉糧票和錢。老鄉也很淳樸,很多都不收糧票。
在野外作業,有旅館就住旅館,那個時候的旅館就是大通鋪,1毛錢1晚,衛生條件很差。即使這樣條件的旅館,很多地方也沒有,只能找老鄉家借宿。更艱苦的是到荒山野地里測繪,有時一干就是幾個月,期間根本沒辦法洗澡。“那種滋味,現在的年輕人難以想象。當時,從蘇北駐地坐長途車回南京需要耗費一天時間。有一次,測區領導安排我去兄弟單位送資料,我在蘆葦蕩里迷了路,又冷又餓,一直跑到天快黑了,才碰到一位好心的老鄉把我領出來。”老宋說:“雖然我在外業工作的時間不算長,但這段經歷為我后續的工作打下了非常扎實的基礎,特別是老一輩測繪人那種細致嚴謹、堅忍不拔的工作作風,讓我受益無窮。”
據老宋回憶,當時江蘇局系統共有近600人,從1977年到1986年,用了近10年時間,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才最終完成第一次覆蓋全省的1:1萬地形圖測繪。
如今,經過40年的深化改革、開拓奮進,江蘇測繪地理信息事業實現騰飛,統一監管能力不斷提升,基礎測繪工作穩步開展,地理信息服務保障水平持續提升,產業發展呈現集群集聚發展態勢,為全省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手握尺筆匠心描 字字珠璣躍紙上
伴隨著改革開放,測繪事業經歷了從傳統模擬測繪的小筆尖、玻璃棒、曲線筆,到數字化測繪的計算機、繪圖儀,再發展到信息化測繪的信息系統、云平臺的巨大變遷。
據老宋介紹,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江蘇局都是人工制圖,技術要求很高,一張全省地圖上有上萬個注記,這些都是靠人用小筆尖一筆一劃寫出來的,非常艱難,工作效率也低。直到1992年,江蘇局才引進第一臺計算機,老宋使用的第一臺電腦的內存才6MB。2000年左右,計算機制圖時代來臨,實現了測繪工作從手工到計算機制圖的大變革。早期繪制一幅1:1萬地形圖需要投入很多人四五十天才能完成的工作量,僅需一個人一星期左右就能完成了。
改革開放40年,江蘇測繪事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看到那么多朝氣蓬勃的年輕人進入測繪這個大家庭,老測繪宋建鄴打心眼兒里高興。他請筆者向年輕的測繪人轉達一個老測繪的心里話:“干測繪工作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工匠精神,因為我們在圖紙上、電腦上的一筆一劃,都關系到國家的主權和利益。嚴謹的工作態度決定了事業發展的高度,對每個生產工序都必須一絲不茍,對成果質量要精益求精。另外,干內業的年輕人要爭取跑幾次外業,測繪外業是個鍛煉人意志品格的大熔爐,雖然我干外業的時間不長,但對我的成長很有益處。只有在外業實地調繪過,才能真正達到測繪內外業無縫銜接的境界,才能切身感受到測繪祖國壯美山河的那份光榮和自豪。”
更多相關
專業測量設備千尋星矩SR1RTK:在各種測量場景中表現如何?
千尋自主RTK設備:“星矩SR1”已經正式上線,作為一款專業的高精度GNSS接收機,千尋星矩SR1支持北斗、GPS、GLONASS、GALILEO四大衛星系統,可以被用于對測量精度要求較高的地圖測...
南方ML401S垂準儀性能解析
南方ML401S垂準儀性能解析在工程建設領域,測量精度直接決定著工程質量。南方ML401S垂準儀作為一款高精度光學測量儀器,憑借其卓越的性能和可靠的品質,在建筑、橋梁、隧道等工程測量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
同濟大學測繪工程專業鄭玨鵬
鄭玨鵬來自廣東梅縣的一個普通家庭,2013年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同年9月,圓夢同濟大學,進入測繪與地理信息學院學習。 一、使命使然,出色完成兵役任務 從小就喜歡軍旅題材電視節目的鄭玨鵬,對熱...
水準儀的檢驗與校正 調校 校準 維修,選南京環球測繪
為了確保工程測量所使用的水準儀能夠保持良好的性能和壽命,以下是一些維護保養的建議:1.在出現故障時,應該尋求熟悉儀器結構的專業人員或維修部門進行維修。2.每次使用完畢后,應當仔細地擦拭水準儀的表面...
高精度定位技術RTK(實時動態定位:Real-TimeKinematic)
隨著衛星定位技術的快速發展,人們對快速高精度位置信息的需求也日益強烈。而目前使用最為廣泛的高精度定位技術就是RTK(實時動態定位:Real-TimeKinematic),RTK技術的關鍵在于使用了...
千巡翼X1間讓航測效率加倍提升
千巡翼X1間讓航測效率加倍提升 隨著“實景三維中國建設”的不斷深化以及數字化生產管理的應用發展,現階段園區、學校、住宅小區、工廠等進行數字化三維重建的需求日...
中國牛 京臺高速 打造北斗定位的智慧高速
近日,由山東高速集團投資建設的京臺高速泰安至棗莊段改擴建工程舉行通車活動,該項目是全國首條全線開通的改擴建智慧高速。 這條先行先試的智慧高速,融合了5G、大數據、物聯網、北斗定位等前沿技術,它是目前...
昆侖山控制測量紀實
黑龍江地理信息工程院承擔了全國第三次土地調查新疆測區的控制測量任務,在完成塔克拉瑪干沙漠的控制測量任務后,走進了昆侖山。根據相關要求辦理好了邊防證,向昆侖山脈挺進,前往北麓山谷中進行控制點施測。 ...